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经历“净值化转型”,这一转变对理财产品的收益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净值化转型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多为预期收益型产品。这类产品通常会向投资者承诺一个预期收益率,在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大概率能按照预期收益率获得收益,收益相对稳定。银行在背后承担着一定的隐性担保责任,即使投资出现一定损失,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保证投资者获得预期收益。例如,某款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 4%,期限为 1 年,投资者购买 10 万元,到期后大概率能获得 4000 元的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收益变化?  第1张

而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产品变为净值型产品。净值型产品不再有预期收益率,产品的收益表现会随着投资标的的市场表现而波动。其收益计算方式是根据产品的净值变化来确定的。若产品净值上涨,投资者获得收益;若净值下跌,投资者则会面临亏损。比如,投资者购买了一款净值型理财产品,购买时净值为 1,投入 10 万元,可购买 10 万份。一段时间后,产品净值变为 1.05,此时投资者的资产价值变为 10.5 万元,收益为 5000 元;若净值变为 0.95,投资者资产价值则变为 9.5 万元,亏损 5000 元。

从收益的稳定性来看,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相对固定,投资者能较为清晰地预知到期收益。而净值型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受市场环境、投资标的表现等多种因素影响。以股票市场为例,如果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中包含较多股票,当股票市场大幅上涨时,产品净值可能快速上升,投资者收益可观;但当股票市场下跌时,产品净值也会随之下降,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

下面通过表格对比两者的差异:

产品类型 收益表现 收益稳定性 收益计算方式 预期收益型产品 相对固定,按预期收益率计算 高 本金×预期收益率×投资期限 净值型产品 随投资标的市场表现波动 低 (当前净值 - 购买净值)×购买份额

此外,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上限可能提高。因为净值型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广,投资策略更灵活,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投资组合,有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但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仅作参考,不涉投资建议,使用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