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线失效!光启技术(002625)51%毛利率颠覆制造业铁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叫做“微笑曲线”的理论?
这是制造业里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

它说的是,在一条产业链里,最赚钱、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是左边的技术研发和右边的品牌营销,而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利润通常最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它掌控着芯片、iOS系统(技术)和“Apple”这个品牌,毛利率长期保持在40%以上。而为它代工组装的工厂,比如:立讯精密(002475)、歌尔股份(002241),毛利率却很难突破15%。
然而,世界上总有例外。在中国,有这么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公然挑战了这条“铁律”。它就是全球超材料龙头光启技术。
这家公司有点“怪”:它几乎不打广告,销售费用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0.31%),却把大把的钱砸进研发,手握超6000件专利。更关键的是,它自己一手包办了从研发到生产的所有环节,结果毛利率高达51%,净利率更是吓人的38%!
这不禁让人好奇:超材料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它能颠覆经典理论?
光启技术又是怎么把最“苦”的制造环节,变成最“香”的利润源泉的?
揭开超材料的面纱:这不是魔法,是科学。
超材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天然材料,比如:铁或塑料。它更像是一种人造的“技术结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乐高积木,搭建出一种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拥有超能力的物质。通过精密设计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人造结构,超材料能让光、电磁波等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拐弯、偏折,从而实现诸如“隐身”、“超强透波”等神奇效果。

因此,它被列为全球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在顶尖的航空航天、无人机等领域有致命吸引力。
那么,为什么微笑曲线在这里失灵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超材料的“生产制造”环节,本身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
1. 量产是地狱难度:它的生产涉及超级计算、微纳光刻、特种材料制造等多个尖端领域,而且产品高度定制,一个产品一个样,根本没法套用标准生产线。你想外包?找不到能接活的厂。
2. 客户不认广告认实力:它的下游客户是航空航天等特殊部门,大家比拼的是实打实的性能参数和保密资质,而不是谁的广告打得更响。在这里,“品牌”的核心是技术信誉,而不是市场声量。
所以,在超材料领域,能掌握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公司,本身就站在了价值链的顶端。光启技术正是通过攻克了“量产”这座堡垒,从而将微笑曲线拉成了一条“高傲的直线”。
财报里的“硬核”实力:高利润从何而来?
光启技术的底气,完整体现在它的财务数据上。

2025年前三季度关键数据:营收15.96亿元,同比增长25.75%。净利润6.06亿元,同比增长12.82%。毛利率51.14%(作为对比,同行光威复材(300699)约35%,华秦科技约45%)。净利率38%(这在制造业里是一个梦幻般的数字)。

公司的收入几乎100%来自于超材料结构件产品的销售。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我国新一代的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无人机以及尖端电子通信设备。可以说,它卖的不是原材料,而是直接决定尖端装备性能的“核心功能部件”。
凭什么这么赚钱?秘诀在于“效率”。
传统制造业利润薄,是因为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而光启技术反其道而行,通过极致的管理和工艺革新,把生产环节做成了利润引擎。
公司的管理费用率从2020年的24.72%大幅降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10.66%。这意味着公司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公司累计完成160多项工艺技术升级,生产效率提升超过30%,成品率达到了惊人的97%。
对于公司的战略和未来,光启技术的创始人及团队展现出强大的定力和信心,他曾强调:“我们坚信,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买不来、也讨不来的。超材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竞争,我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也最正确的路,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我们对这条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的未来充满信心,它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能为国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十五年磨一剑,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的逆袭。
光启技术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攻坚→产能释放”的硬核科技企业。
1. 技术迭代:四代产品,代代领先。
公司不惜重金投入研发,在2020年至2025年间累计投入约5亿元,将超材料产品从第一代升级到第四代。最先进的第四代产品采用三维蜂窝状设计,性能比前代提升了1-2个数量级,全面覆盖所有新一代装备需求。
自研装备,构筑“护城河”。

更厉害的是,光启技术连生产设备都自己定制研发,累计设计了4616台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工装和161款自研材料。这意味着,它的整个生产体系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实现了全面的国产化替代。
3. 产能爆发,订单接到手软。
目前,光启技术拥有五大生产基地,总投资高达45.68亿元。其中,顺德709基地二期已投产,预计总产能达160吨。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生产量同比暴增132.35%,显示新产能正在快速释放。

产能的扩张直接带来了订单的井喷。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新增订单总额约28亿元,是2024年全年营收的1.75倍。为了按时交付,公司存货同比大增115%,达到4.73亿元,这都是未来收入的坚实保障。

言西认为光启技术的模式令人振奋,但作为研究者,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商业模式的利与弊。
1. 无法逾越的壁垒:技术+量产+全产业链,构成了一个极高的综合壁垒,竞争对手在可见的时间内很难追赶。
2. 深度绑定客户:公司正从“供应商”升级为“超材料系统综合方案提供商”,与客户共同研发,这种合作关系极其稳固。
3. 战略价值凸显:在大国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光启技术解决的“卡脖子”问题,使其具备超越商业之外的重要战略价值。
公司净利润很高,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45亿元)低于净利润(6.06亿元),净现比小于1。
钱去哪了?变成了应收账款(26.6亿元,同比增47%)。

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客户多为国家重点项目的总体单位,结算付款有严格的阶段性流程。
公司在产业链中地位强势的一面体现在对上游:2025年前三季度,其应付票据从0增至2.64亿元,说明它开始更多地使用票据支付,巧妙地占用了上游供应商的资金,改善了自己的现金流状况。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理论。微笑曲线的“失效”,恰恰证明了在尖端科技领域,极限的制造能力本身就是最顶级的研发和最强的品牌。
十五年时间,光启技术把一门实验室里的学科,变成了能够批量交付、赋能大国重器的实用科技。
在未来的大国科技竞争中,像光启技术这样,既能攻克“从0到1”的技术难题,又能实现“从1到N”的规模化量产的企业,将是支撑中国产业链升级最坚实的脊梁。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发表评论
2025-11-12 20:08:57回复
2025-11-12 21:32:29回复
2025-11-12 14:23:46回复
2025-11-12 20:53:28回复
2025-11-12 20:37: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