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梳师院

国富人寿提前盈利:是“昙花一现”还是“长盛之道”?区域险企突围迷雾待解!  第1张

  2025年,于国富人寿而言,无疑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之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斩获3.54亿元净利润,这一数字不仅较去年全年飙升123%,更创下了自成立七年来的最佳业绩纪录。

  这家根植于广西的本土寿险公司,以“保险 + 医疗 + 康养”战略为锐矛,以两度增资为坚盾,在竞争激烈的中小险企突围赛中,成功开辟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会计准则切换:催生利润奇迹

  翻开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高达2.72亿元,已然超过2024年全年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之和。

  这一斐然成果的背后,新会计准则(IFRS17)的切换功不可没。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式的变革,犹如一把钥匙,释放出部分利润空间。

  然而,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业务结构的优化才是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58%,达到37.6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达30.49亿元,全年突破40亿元几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从2023年的5亿元高点,大幅降至2024年的2.88亿元,降幅高达42.9%,展业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投资端,也呈现出回暖向好的迹象。2025年累计投资收益率达到5.21%,同比提升1.06个百分点。这种“承保 + 投资”双轮驱动的盈利模式,为其打破“中小险企难盈利”的行业魔咒带来了可能。

  治理层频繁更迭

  暗藏玄机

  2025年8月,吴传明以“老国富人”的身份代行董事长职权,成为公司第六任掌舵者。回顾公司发展历程,高管变动之频繁,宛如走马灯一般。

  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先后历经崔薇薇、唐咸历、王晓军、王海河、江亚东五任董事长更替,平均任职时长不足1.5年。

  这种频繁换帅的现象,深刻折射出大股东广投集团对保险板块的战略摇摆。耐人寻味的是,现任管理层大多具有“广投系”背景。

  代董事长吴传明早年任职于广西保监局,之后辗转于广投金控与国富人寿;前任代董事长江亚东则曾担任广投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这种“政商旋转门”式的人事安排,固然保障了股东意志的贯彻执行,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司的市场化决策。随着控制权进一步集中(广投系持股将达顶格33.33%),如何在股东诉求与公司治理独立性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全新课题。

  资本饥渴下的生存博弈

  在那靓丽业绩的背后,偿付能力的隐忧宛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公司的稳定发展。截至第三季度,公司净资产仅余4.31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峰值,已然蒸发了13.39亿元。

  尽管公司通过发行4.5亿元次级债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仍从第一季度的146.04%回落至127.33%。由此可见,增资补血已然成为公司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2025年1月与4月,公司两次提出增资方案,若这两个方案均能获批,其注册资本将从19.26亿元增至20.47亿元。然而,监管审批的进度却明显滞后于预期,这与股东吉安新年退出所引发的股权结构不稳定状况不无关联。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早在2021年增资时,吉安新年就曾临时撤资,致使募资规模缩水7.55亿元。此次增资事宜迟迟未能尘埃落定,恐怕会对公司业务的扩张步伐形成制约。

  差异化战略破局区域困局

  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富人寿推出了“三步走”战略,即深耕广西、辐射东盟、构建医康养生态。

  公司与广西老龄协会、前海人寿医院展开合作,正积极尝试打通“保险支付 - 医疗服务 - 养老社区”的闭环。相较于头部险企重金自建的重资产模式,这种轻资产模式更契合区域公司的资源禀赋。

  然而,挑战依旧严峻。公司的业务范围目前仅局限于桂黔两省,全国化扩张的进程受阻;总投资收益也从2021年的4亿元峰值跌落至2024年的1.29亿元,资产配置能力亟待提升。

  正如其三年行动方案中所阐述的,2025年公司需在“风控第一、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转型。

  公司提前实现的盈利,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战的开端?答案将取决于公司战略定力与执行效能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