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调整该行存款利率的相关公告。同时,该行表示,自2025年11月5日起,对定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进行调整,取消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中小银行跟进调整长期限存款产品?这是否会成为行业趋势?

  《金融时报》记者查看多家银行手机银行App后发现,目前,包括国有六大行在内的多数银行仍保留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在售。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曾经作为投资者锁定长期收益的“利器”——5年期大额存单,已难觅踪迹。

不一样的“一单难求”

  同是5年期,大额存单比定期存款更早迎来调整。对比几年前大额存单销售火爆“一单难求”的情状,如今的银行大额存单,长期限产品也是“一单难求”。

  只不过,此“一单难求”非彼“一单难求”。

  《金融时报》记者查询发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及邮储银行等国有六大行的手机银行App中,均已无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多家股份制银行也难觅长期限大额存款踪迹。

  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在售大额存单20万元起售,期限有1个月至2年期不等,最长期限2年期的年化利率为1.40%。

长期限存款产品正在“撤离”?  第1张

  “目前是没有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的,如果您有需求可以关注一下大额存单的转让专区。”对于未来是否会上架长期限产品,招行电话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这要根据招行接下来的整体策略安排而定,目前不确定是否会补充相关产品。

  在转让专区记者看到,3年期大额存单到期测算年化收益率在1.5%左右。

是被动调整?还是主动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大部分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仍在售,但利率普遍较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之前明显下降,销售遇冷。

  “部分银行取消长期限存款产品并普遍下调利率,其最核心的逻辑在于应对持续收窄的净息差压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数受访专家认为,存款产品结构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银行业盈利模式的重构,是金融体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受访时坦言,银行传统“躺赚利差”模式已终结。负债端压降高成本存款,发力活期和结算性低成本资金;收入端从单一利差转向财富管理、代销等中间业务双轮驱动;客户端放弃“一刀切”推销,转向分层化精准服务,这是低息差时代的生存必然。

投资者可考虑阶梯式、综合化资产配置

  “我们也会推荐客户考虑一下替代性产品,比如储蓄型保险等等,当然,这也要结合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考量。”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表示。

  对于投资者,田利辉建议,可以考虑采取“三层次”配置策略——稳健型投资者可关注股息率5%以上的国有大行;成长型投资者可布局零售转型领先的股份制银行;进取型投资者可挖掘资产质量改善的区域中小银行。

  娄飞鹏则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合理配置不同期限存款。为了提高收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基金、理财等产品。

  同时,专家提醒,需警惕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深化等风险因素。“投资者可以考虑放弃‘长期存款执念’,进而转向‘安全+灵活’的多元资产配置模式。优先布局1至3年中短期存款或国债筑牢安全垫,适度增配低波动理财、纯债基金,风险承受力较强的投资者可少量配置高股息权益资产。”田利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