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领科技”)作为一家三度冲击IPO的汽车内饰件企业,其北交所上市申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 。从2016年首次冲击上交所,到2022年转战创业板,再到2024年底第三次向北交所发起冲击,这家家族企业始终未能如愿登陆资本市场。最新监管问询显示,其IPO之路正被家族控制、财务内控缺陷等问题所困扰。

  通领科技的控制权结构堪称资本市场的“铁桶阵”。截至2024年12月,实际控制人项春潮、项建武、项建文父子三人通过多份《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公司75.88%表决权,形成高度集中的控制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2月,公司突然将实际控制人由项春潮一人追溯变更为项春潮、项建武、项建文父子三人,这一变更恰发生在IPO申报前一年,时点耐人寻味。项建武的哥哥、配偶、母亲、叔叔和姑姑等多位亲属均被纳入一致行动人范围,构建起一张庞大的家族网络。

通领科技IPO:财务内控问题频现 境外收入快速增长  第1张

  通领科技的财务内控问题堪称其IPO之路上的致命伤。2021年,公司通过联华卡向高管发放奖金717.95万元,涉及董事长项建武、前总经理江德生等核心高管,公司公开解释此举“主要目的是避税”。这一行为不仅暴露了公司内控意识的淡薄,更引发了监管对其是否存在变相分红、资金占用等违规行为的质疑。

  更为严重的是,2024年公司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会计差错更正,涉及净额法调整、收入跨期等,各期调整项目超过40项,影响净利润比例最高达-11.70%。北交所问询函直指要害,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故意遗漏或虚构交易、会计基础薄弱、内控不完善、滥用会计政策甚至恶意隐瞒或舞弊行为”。这种在IPO审核关键阶段进行大规模财务调整的行为,严重动摇了投资者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信任。

  北交所对通领科技的问询堪称严格。2025年下发的问询函中,监管机构以罕见的严厉措辞直击四大核心风险,要求公司说明毛利率持续增长及高于可比公司的合理性(行业毛利率整体下滑背景下公司毛利率逆势上升至29%)、募投项目必要性及产能消化能力等关键问题。

  据问询函,根据申请文件,报告期内公司境内收入下降、境外收入快速增长,各期境外收入金额分别为16,654.54万元、14,858.99万元、37,843.45万元和20,732.08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9.81%、16.74%、37.56%和42.52%,2023年境外收入大幅增长。

  北交所请公司区分境内和境外,说明报告期各期境内外量产项目的数量、金额及占比,各期境内外主要量产项目的具体情况、收入金额及占比,并结合相关项目的产品单价、销量、适配车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分析报告期内境外收入持续增长、境内收入有所下滑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结合公司挂牌以来的收入规模及产品结构、主要客户合作及开拓情况、经营模式及发展战略等,说明公司2020年以前收入及利润规模较为平稳、报告期内收入及利润规模大幅增长的具体背景及合理性,业绩增长是否受偶发因素驱动等。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