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10届新金融论坛

  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25第10届新金融论坛于2025年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秩序重构到行稳致远——金融业的既往十年与未来五年”。瞭望智库理事长卞卓丹主持“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家庭传承”圆桌论坛,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北京市通州区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盈科全球家族传承中心北京中心主任、北京律协财富管理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陶奕,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聂俊峰共同探讨在老龄化、资产多元背景下,如何平衡“养老保障需求”与“代际传承目标”。

如何平衡“养老保障需求”与“代际传承目标”?专家这么说  第1张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

  主持人:圆桌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老龄化、资产多元背景下,如何平衡“养老保障需求”与“代际传承目标”?不同资产类型在养老与传承中的适配性有什么样的差异?

  王增武: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做好传承和养老的分配。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在做规划的时候,我们要有多目标的,每个人都希望既要、又要、还要,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在做任何规划的时候,切记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就是说核心目标是什么,想好了核心目标再做规划、再去安排,我们如果想多传一点财富给我们的下一代,当然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好,养老这块可能会考虑谨慎一点。如果我们更关注我自己的老年生活,只要我自己吃好、喝好、玩好就开心,就OK了,可能要把我自己的养老安排好一点。

  我想跟大家报告,关于传承目标选择的问题,肯定是核心目标+微型目标,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首要的目标,有的时候,刚刚聂总讲的瑞士老钱,那些老的私人银行家在给客户做规划的时候他问你一个问题,假如明天死了,看似很残酷的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遗憾或者还有什么要做的事情,那个事情可能就是你最核心的目标,可能是分配的问题。

  林巍: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留给聂总来回答怎么配置这个事,我想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看看回答这个问题是谁,如果是普通家庭,我的价值观或者我想推荐给大家接受的价值观是养老是第一位的。老人首先要这么想,剩下的钱才是给孩子的,孩子也要这么想,爸爸、妈妈挣的钱首先是他们自己的,我的钱我自己去挣,如果父母有钱留给我,那是我的幸运,但是我的钱得要我自己去挣。所以我觉得在优先级这个量级上,对于普通家庭存在着养老和传承有冲突的情况下,我的价值观是养老是第一位的。不一定大家都接受,但是我讲我的价值观。这是普通家庭的情况。

  如果是企业家的情况,其实没有这种冲突,因为养老用再多的钱能用多少,他的愿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他希望自己创造的企业自己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所以对他们来讲,传承显然是比养老更重要的事情,但是跟我前面讲的价值观不矛盾,因为他们的养老问题已经解决了。

  陶奕:我跟林区长的观点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把养老放在首要的核心地位,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你的健康照顾好了才不是给你的子女添麻烦,在养老规划做好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有能力、有经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予子女相应的经济支持,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需要有一个边界,我们上次看到新闻说上海有一个老人家把所有的财产给了子女,最后没有人去照顾他的养老生活,这种其实就很恐怖。我们现在老人给也不要一次性就给到位,我觉得要分步骤、分时间去给。

  我们的传承也不一定是财富的传承,还有精神上的传承,更好的家风、家训、更好的价值观给到后代才是非常好的一笔财富。    

  我们不一定通过财富的给予,也可以通过提供家务这方面给予子女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

  关于资产配置层面,我们普通家庭在自己养老方面可以做一些养老的储蓄或者终身寿险,其实保险方面可以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好的杠杆作用,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对于我们高净值家庭就不用说了,我刚刚讲到的,家族信托是必配的产品,未来我们还设立家族宪章,企业的股权或者企业接班人各方面能够得到有序的很好的传承。

  聂俊峰:我觉得养老和传承两个是分不开的,如果传承没安排好的话,晚年也很难幸福,身故之后可能也会人设崩塌。但是对普通家庭和豪门大户来说,其实在传承和养老规划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有钱不能任性,没钱也不能认命。刚刚王增武老师的主题叫身份证和遗嘱证合并的问题,不要说豪门大户了,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这两个证的问题,除了身份证、遗嘱证之外,还有好几本结婚证、离婚证以及不同的护照,我想这个标准就是12个字“顶层价值、底线思维、长期主义”,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而不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主持人(卞卓丹):目前的家庭应该提前做好哪些法律筹划才能保障财富传承的稳定性?

  陶奕:其实普通家庭,遗嘱至少要立的,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是完全做到裸奔,最后只能按照法定继承来执行了,可能你传承的真实意愿就没法体现了,至少有一个遗嘱。其次,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辅以意定监护这样的工具,因为现在我们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可能你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失智失能,这种情况下怎么处理你的身后事,最终这个人是不是可靠,我们最好提前做好相应的安排。

  我们现在的规划越来越年轻化了,以前是死后规划,现在是生前就开始规划了,这样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更多的安排,除了遗嘱、意定监护,还可以把我们的养老与照护也纳入进去,还有所有资产提前规划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高净值客户,我们更多的像做一些股权的顶层架构设计、家族信托、家族宪章等,都是必要的,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最重要的是大家最好列好自己的资产清单,不要真的突然走了,你家里都不清楚,还要去询问这个、询问那个。我之前碰到一个企业家,突然脑梗了,不知道资产都在哪儿,然后去询问他公司的人员、询问他的家族成员,最后七大姑八大姨都问了一圈,还有的资产可能在代持人手里,其实是很恐怖的。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资产清单,要配一个最基本的遗嘱,这是最基础的架构。

  主持人(卞卓丹):代际传承中采取哪些策略可以解决子女意愿与能力不匹配?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策略?

  王增武:关于解决一代的预期和二代能力之间的匹配,传统的工具从信托角度来讲有一个隔代信托,自己本人给自己孙辈的信托,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现有的情况下,不是说一代和二代预期的问题,我们当下的生育政策,尤其是过往和单子女的家庭,这不是预期是否实现的问题,而是非接不可的情况。像美的集团是比较成功的,利用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控制他的家族企业,聘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这种完全可以实现他传承的企业不丢。在新金融这个板块,曹德旺这个模式也不错,相当于经过多次历练,最后把自己的子女推到前台,这个时候一方面利用金融工具,比如隔代信托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金融控股公司或者其他的非金融手段来实现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卞卓丹):林区长,你认为子女意愿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可不可以通过您刚刚给大家介绍的信托模式来解决呢?

  林巍:可以,信托是把财产权和投票权或者公司的运营权分开的,这里边我们讲财产权是在信托里边,保证子孙后代若干代都能享受到财富带来的经济价值,但是子女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意愿去接手这个企业,这件事情要尊重现实,也要尊重子女自己的意愿,如果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的情况下,那得有别的选项,比如刚才讲到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现在在管着他,未来还有机会孙代或者孙子的孙子再进来,信托是特别好的工具,把企业的管理权和企业股权的财产权做一个分割,能够解决你刚才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卞卓丹):聂董,你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决方案?

  聂俊峰: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把一代企业家的股权信托化,从而实现企业实际控制权当中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受益权的三权分离,如果二代有贤者可以出任董事长与CEO的时候,当然可以选贤任能,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像刚才增武老师讲的美的这样的案例来实现股东投资分红的权利。我觉得在当下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很多第一代企业来说,传给子女似乎是一个必选项,而二代可能也很难避免,但是我们看娃哈哈这个案例,很多人讲到了宗馥莉大小姐的人设,讲到她性格缺陷的教训总结了三点,说第一不要出国留学,第二尽快找个好老公,第三坚决拉黑各种女频文,其实这个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里面二代局限性来自什么地方呢?从大学一毕业直接就进入家族企业,虽然号称是从基层车间开始做起,但其实一开始就带着公主、太子的烙印,她的思维闭环和视野的局限是客观存在的。我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他们到大平台上去,学会自下而上去认知社会职场这个规则,了解商业社会的丛林法则和各种原则,这样才是一个稳妥的长期培养人才的办法,而且也能更加看出来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

  主持人(卞卓丹):今天分论坛二是由瞭望智库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私人银行一起联合举办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的,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是针对C端居民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重要媒介,私人银行进行家庭财富传承安排时,有哪些优势,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可操作空间?

  聂俊峰:我在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工作了将近20年,我个人认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要想真正帮助他的客户实现财富传承,而不是过去的卖方立场简单去卖各种产品的话,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的考核体制和财富管理专业人员的长期主义培养机制。因为我很清楚当时我手下这些负责家族信托的人,他们的目标是将来像聂总一样担任总行私人银行业务部总经理,而聂总的目标是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出任总行分管零售业务的副行长。在行政化的进层层级、科层体制之下,商业银行很难从长期主义角度去集中优秀的人才服务这些高净值的私行客户乃至超高净值的家族客户。

  但是长路慢慢,我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在这里,大家终究会在供需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下事先有序的升维和进阶。而且退一万步讲,银行的私人银行起码可以是家庭财富管理的一个保管者和稳健的增值者,它比市场上那些各种奇葩的收割机构还要有底线很多,所以虽然我已经离开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做事、公道为人、擦亮自己的主流金融品牌。

  陶奕:其实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他们手上有大量的高净值客户群体,他们手上是拥有大量的高级客户群体的,是非常有优质客户的,优势肯定是具备的。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刚刚说的架构性的思维或者是法律上的欠缺,更多的还是一种产品思维,我是想着我今天怎么完成我的KPI,我要给我的客户卖多少保险,我要配置多少产品。但其实这样的长期下去,我觉得每个商业银行都是这种模式,客户是能感受到的,他可能就不会真正交给你所有财富传承的这种想法或者今后对未来的规划告诉你。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跟我们律师沟通呢?我们跟他聊完以后,我们跟他聊是什么风险,告诉去怎么解决,你的架构应该怎么设计,我不是告诉你卖产品,我是告诉你怎么去解决问题,至于说怎么去追踪,你要配置这个产品的话,我觉得是我们商业私人银行非常好的优势,他们应该在这个优势基础上继续发扬,把优势扬长,把自己的短板弥补起来,这样的情况下今后他们的发展才会发展非常好。

  林巍:前面两位讲得都很好了,做一个补充,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而且我们正在想解决的问题,就是站在区政府的角度,想让我们区内的商业银行把私行业务做好的角度,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情。

  先说优势,优势就是银行是一个坐商,大家都到这儿来存钱,所以我看到银行有多少账户我就知道这个客户是不是一个潜在的高净值客户,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当然还有其他的渠道能触达到这些企业家群体,当然银行是我们自己在工作中作为政府推动产业往前发展中最重视的一个渠道。这个渠道的弱点刚才两位都讲很多了,我特别认可,实操层面上,私行客户要服务好他的核心服务工具一定是家族信托,家族信托里边装的财产一定是股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我们的私人银行在做好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会碰到的几个障碍,一个障碍就是我们把信托说不清楚,大家第一次听到信托一定会想这是一个金融工具,再一个,信托本质上首先是法律工具,是以金融工具来实现法律功能的,金融从业人员现在还不具备能力把信托的法律功能给解释清楚,我们现在怎么做呢?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传承法律服务走进银行系统活动,我刚刚讲了特殊需要信托走进社区,这是服务普通家庭的系列活动。正在做的另外一个系列活动,把我们现在已经汇聚到的最顶尖的法律服务的资源引入到银行里边去,具体讲就是引入到私行里边去,让他们去帮助银行跟客户对话,帮助他们发现客户的需求,然后形成落单。

  第二个,银行还没有想通有的资产怎么去赚钱,银行擅长的是说,如果资金进信托进到银行账户我知道怎么赚钱,我给他做理财的顾问,股权进来之后我怎么赚钱,我也没法去经营它。这事其实有逻辑的,今天就不展开了,这是我们银行的从业人员要和律师和税务师一起来解决的一个事,但是这里边我觉得可能现在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可能还是律师要有机会进入到私行的场景里边跟客户打交道,帮助银行能力的成长,也能够在能力不具备的时候一起帮助他们把客户谈下来。

  王增武:刚刚几位说的我学习到很多,我突然想到马上私人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20年了,前段时间正好有一个杂志采访说聊私行。他问我一个问题,说我们国内私行离顶级私行还有多远,我说了一句,还有5—10年的关键转折期。我想给大家报告的是,刚才聂总也提到了练好内功,我们过往大家可能是在业务层面关注多一些,但是我想可能还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分析范式,这也是我们财富中心研究中心20年的总结,我们当时做了一套分析的范式,家族分析、资产定价、资产配置、财富传承、风险治理等诸多层面的因素。

  我刚才讲的时候讲过一个工具,叫作家族关系谱系图,对于复杂家庭家族企业的分析有帮助。另外一个,其实我们对于每个私行的客户或者每个个人都要建立一份家族生命周期资本负债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个资本负债表除了无形的金融资产和有形的房产,还有你的职业经历、教育经历、人际关系,都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分析的生命周期资本负债表,基于这个家族生命周期资本负债表我们可以实现。第一个,识别家族投资效率,并给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如果你对你的客户能把他的生命周期资本负债表画出来了,你能识别他的投资效率,并给出优化的建议。第二个,识别家族潜在的风险,并给予金融对冲的手段,在金融里面叫金融的法商,现有金融制度的优势对冲潜在的家业风险,如果我们能把分析框架和具体工具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客户服务当中来,可能未来会走得更好。

  聂俊峰:其实王增武研究员10年前2015年,当时我们合作做了一个《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报告非常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他刚才提到的这套家族客户的背景尽职调查,这个成果当年在北京银行私人银行部运用,现在我了解最起码大概有四五家信托公司对家族信托合同客户签约准入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原则,但是仍然不够细致,另外我觉得林区刚才提到的律师要走进私行,其实银行也需要家办走进私人。

  王增武:我很少王婆卖瓜,推荐一下我们的书,《家族财富管理》,2017年出的,那本书对这个都有。

  主持人(卞卓丹):值得好好去看一下。谢谢各位专家,尤其你们对私人银行业务直白的认可、委婉的期待、中肯的建议,再次感谢今天参加我们分论坛和圆桌的各位嘉宾。

  希望今天的讨论为大家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可行的路径。作为中国时政期刊排头兵,瞭望周刊社和瞭望智库一直关注、报道和研究老龄化社会发展问题,期待未来能与邮储银行进一步合力打造“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家庭传承”的系列高端品牌,并与在座各位所在的各部门、各机构展开合作,为居民家庭构建跨周期的财富保护与传承机制,助力实现“老有所安、财有所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再次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和观众,第十届新金融论坛圆满结束!祝愿大家生活顺遂、阖家幸福!我们明年再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